消失两个月,除了腱鞘炎和摸鱼玩游戏之外,大部分时间都在看文献、写论文,更准确点说,是打磨申请博士用的研究计划。要说研究计划的经验部分,田野加上思考也有两三年了,延期也是一直没能下定决心理解其意义,直到今年上半年才调整好心态,多少有了点头绪。

写过长论文的人都知道,集中写作的日子里定然是油盐不进,什么书籍论文没一篇能看到脑子里。这不是坏事,当真如此,还得自己私下庆祝一番,毕竟「硬着头皮写」说明开始写了,反之要是一直能看进去东西,一直在找新的文献,那只能说明还在坑里没出来,距离出狱遥遥无期。

问题来了,写作的时候不可能所有材料都准备好,哪怕打了无数遍大纲,找好了模仿的对象,写好了笔记评论综述,多少还是会遇到新问题需要查阅。此时最好的选择显然是看论文摘要和二手评论,看不完书就看开头结尾目录和书评,看不完论文就找一堆该领域的综述来对照参考,一切以多快好省为标准。

为了节省时间精力来处理真正重要的事情,也就是「写完文章」,或者也可以说,为了赶紧写完今天的部分好开始摸鱼,我最近找了一堆原来不怎么看得上的小玩意来帮忙,其中有的好用,有的随缘,有的只能算是小技巧,以下简单列出并写写我的个人评测。

Claude AI

Claude
Talk to Claude, an AI assistant from Anthropic

连续订了几个月 ChatGPT,日常用得最多的还是代码解释器,学术上的作用是一点没起到,更不要说把它整合到我的工作流里。也许有人觉得 ChatGPT 作用很大,但是非网页端 4K 的上下文窗口实在是没法用。丢个长论文进去读不完,甚至放自己的文章进去讨论一下,几段话之后也就开始健忘。

相比之下,Claude 原生支持上传 TXT、PDF 等文件,最大提供 100K 上下文,这意味着基本上所有论文——哪怕是AJS或ASR那种超级长文——都能放进去直接拿到摘要。对于短一点的书,PDF拆成两半分别丢进去就能拿到总结;对于长一点的书,再细分一点放进去也完全可行。

当然相比 GPT-4 来说,Claude 比较不健谈,无论你要求响应多长,它基本上都只会响应一小端,这在中文里尤其明显。对于一些长文总结的任务,最好是用精细的模板去要求回答,这样能增加有效回应的长度。对于一些文本修改的工作,最好是用多轮对话的方式进行,每次聚焦一两个问题慢慢解决。

除了总结和文本修改之外,长上下文窗口还提供了一些奇怪的功能,例如直接放五篇PDF论文进去要求综述,经测试出来的结果不算很差,但确实也没有写很长的能力,需要一句句追问。此外要注意,和 GPT-4 一样,Claude 也会随机给你抛一些错误的文献。对于非常分支化的研究领域需要自行检查。

Research Rabbit

Research Rabbit
The most powerful discovery app ever built for researchers!

研究兔是一个查询文献关联的工具,大致可以看作Connect Paper的增强版。个人使用的工作流是建立好文献目录后,将研究兔与 Zotero 关联起来,随后查找「相似文献」(Similar Work),看看研究网络内的重要文献是不是都读过、扫过了,再把需要添加的文献快捷添加到 Zotero 中。

整个工具在做文献综述和主题写作时都很好用,美中不足有两点:其一是 UI 确实有点不好用,哪怕在 27 寸的显示器上横向展开也觉得有些拥挤;其二是因为整个产品逻辑高度依赖 DOI,所以许多学术专著和没有 DOI 的老论文都无法被关联到,恰恰这类文献对人文社会科学来说很重要,经常处在研究网络中心。

Consensus

Consensus - Evidence-Based Answers, Faster
Evidence-Based Answers, Faster. Consensus is a search engine that uses AI to find insights in research papers. Does creatine help build muscle?

Consensus 和旧版Elicit都是以提问为基础的文献发现工具,你提一个研究问题,它们从各种论文里找回答给你。这对自然科学或是社会科学里强定量的学科都很好用,因为这类学科的问题比较容易定义,例如「脑膜炎是否会传染」或「民族国家诞生的原因」。

OOIR会列出来最近热门的论文,然而索引期刊的方式相当迷惑,直接导致社会学分类最重要的五个期刊中包括了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以及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不带类别检索的话,主要流行刊物几乎都是经济学和政治学,基本算是不可用,不如直接自行用RSS聚合领域顶刊。

Keyword Graph看起来和研究兔差不多,但主要是发现概念网络之间的关系。偏偏这个概念网络的抓取方式有些问题,直接导致大部分概念都是关联到了完全不相干的概念上,或是给你一堆旅游业、酒店业、广告业刷引用的文章,很难找到真正有效、有意义的文献。

简单来说,主打文献发现的工具非常多,功能设计各不相同,最大的共同点就是都不好用,因为它们都没有找到文献各自脉络的意识。如果确实在研究早期要发现文献,最好的方式还是直接去 Google Scholar 甚至 Google 搜索,有时问 Claude 和 GPT-4 也能大致了解脉络,只是要注意假文献问题。

Readwise

Reader
Read and highlight anything

遇到实在绕不过去的书,或者不想写了就想看书歇两天,那最好的选择是用 Readwise。大部分人读书多少还是会有些记录焦虑,总觉得自己要留下点东西来,Readwise就很好满足了这种需求——哪怕你一个字笔记都不写,大不了就是用它自带的 Ghostreader 自动生成摘要出来, 你再糊弄一下改改就完了。

当然,用 Readwise 最好就上传 EPUB 等流式排版的书上去,在上面读 PDF 并没有什么优势。如果手里只有PDF,那么我会用ABBYY 把PDF转成Word之后,用Word的样式功能统一一下标题和引用等等样式,随后用 Ulysses 打开,简单处理一下格式之后,从Markdown转成EPUB。如此操作了许多本,耗时不长,效果上佳。

Ulysses

Ulysses -
A pleasant, focused writing experience combined with effective document management, fast syncing and flexible export make Ulysses the first choice for writers of all kinds.

Ulysses 在写作上的顺畅在于只有重度使用者才能理解,尤其是在Markdown的所见即所得和原始标记两种模式之间的平衡。类似Obsidian或Typora往往是直接只能把所有符号都隐藏或显示,Ulysses则只会隐藏/转换包括链接、脚注在内影响阅读的符号,保留标题、加粗、斜体等嵌入在正文中完全无碍的符号。

所谓卡片写作法自然也尝试过,可惜除了Scrivener之外的工具都没有真正为卡片转换到长文的过程进行有效设计,Scrivener的编辑体验又很差,所以基本上还是用大纲写作:在Ulysses里创建一个文档,列出大纲后在每节下面随心写段落,写完了再把不同段落来回拼贴,也算有简单的卡片写作过程。

至于 Ulysses 最新出的侧边栏卡片笔记功能,目前的感受是:能用,但是仅限于能用。如果未来几个版本能对应加入类似卡片整理和检索功能,那未来或许能更好用一些,但就目前的情况看,还是简单当个写作备忘录或者放一些暂时不知道放在哪儿的废段更好。


今日的吐槽到此为止,简单交代一下我干嘛去了,也安利一下自己最近用得比较多的软件。除了以上,最近还测试了一堆静态博客生成框架,没有一个省心的东西,不得不怀念起莫名挂掉的 Farbox。

本文没有配图,因为我要摸鱼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