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dio-thumbnail
Kinokoteikoku「パラノイドパレード」
0:00
/5:13

十九世纪晚期以来,随着人口密度与人类知识的爆炸性增长,理论家们逐渐感受到一种焦虑:在笛卡儿处被定义为自我之基础的「我思」,似乎并不总是属于「我」。一个人从小到大要接触和学习如此之多的显性或隐形的知识,所有这些都会影响他/她的思考,以至于在许多情况下,他/她无法区分思考的内容究竟属于他/她自己,还是对前人思想、文化工业、意识形态、社区价值的无意识复读。大脑中的幽灵早已存在,今天的技术只是将它们的威胁具象化,使更多人感受到它们的侵扰。

断章取义

断章取义,其意自见

大型谎言模型

Why Are We Letting the AI Crisis Just Happen?
Bad actors could seize on large language models to engineer falsehoods at unprecedented scale.
美国的开国元勋们根本没有想到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人可以建立一个巨魔农场,并在一天之内生产 10 亿个错误,并通过互联网通过机器人大军传播。我们可能需要新的法律来解决这种情况。

每一种新兴互联网通信技术都带来了连接的隐忧:对于大型语言模型来说,最大的问题或许就是如何预防人们将它用于大规模生产和制造虚假信息、加剧当代生活中已经相当严重的回声室效应,甚至将之看作一种思想武器。文章提出了三种可能的解决办法:为大型语言模型的输出设置一些水印、立法惩罚大规模生产错误信息的行为或开发能检测错误信息的新模型。无论采用何种方式,这肯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在垃圾邮件和营销短信都没能被彻底消灭的今天,我们没有乐观的理由。

GPT-4 真能写代码吗?

Can GPT-4 *Actually* Write Code?
I test GPT 4’s code-writing capabilities with some actual real world problems.
如果给出一个算法的描述或者一个描述了一个在网络上有大量现有例子的众所周知的问题,那么 GPT-4 绝对可以写出代码。它主要是组装和混合已经看到的东西,但公平地讲,很多编程就是这样。

作者尝试用 GPT-4 来处理一个困难算法问题并且发现 AI 无法解决,且提供了一个错误的解决方案。处理其他复杂且缺少先例的算法时也出现类似的情况。总的来说 GPT-4 能够写代码,但并不能够处理更复杂的问题,且经常表现得过于自信。看起来至少在一段时间里,人们仍能拥有代码写作的自由。

认知的自由

The professor trying to protect our private thoughts from technology
Prof Nita Farahany argues in her new book, The Battle for Your Brain, that intrusions into the mind are so close that lawmakers should enact protections
「认知自由是更广泛对话的一部分,考虑到神经技术领域已经发生的一切,以及即将发生的越来越精确的对话,我相信这种对话非常紧迫。」

杜克大学的脑科学家尼塔·法拉哈尼在新书《为你的大脑而战》中认为,神经技术的进步对私人思想构成了重大威胁,需要采取紧急行动来保护它们。出于军事或商业利益,许多组织有动力借助可穿戴技术、人体改造等等方式来侵入人们的思想。法拉哈尼呼吁制定法律以保障思想隐私,例如免于「认知指纹」的自由和大脑权利或认知自由。目前美国和智利已经采取措施保护大脑中的生物识别数据,但还需要更全面的保护措施。

文本通货膨胀

Bing A.I. and the Dawn of the Post-Search Internet
So much of the current Web was designed around aggregation. What value will legacy sites have when bots can do the aggregation for us?
然而,人工智能的悖论在于,它依赖于源材料——其他网站创造的海量信息——来生成答案。出于这个原因,很容易想象一种由 Bing AI 等工具的广泛采用导致的恶性循环。如果用户不再需要直接访问网站,那么这些网站基于广告和订阅的商业模式就会崩溃。但如果这些网站不能再生产内容,那么 A.I.工具不会有新鲜、可靠的材料来消化和反刍。

类似New Bing和Bard这样的大型语言模型已经能够检索互联网的内容,且在交互中鼓励用户让机器决定哪些信息是有价值、哪些无意义。这或许将对整个互联网的结构产生巨大的影响并改变整个网络生态环境。大型语言模型将被用于生成完整的文章、新闻、论文,随后被再次投喂进语言模型内,最终制造出一个文本通货膨胀(也因此不得不依赖大型语言模型本身进行简化)的世界。

《纽约时报》说的什么话?

Do You Speak New York Times?
A Twitter bot shows how the newspaper has come to shape mainstream English usage.
《纽约时报》使用的语言值得我们关注和审查。《纽约时报》,归根结底,实际上就是一种语言,一种共享的、日益全球化的英语,它渴望实现几乎百科全书般的普遍功能,即帮助人们「理解和参与世界」。

一个推特机器人持续多年来每天发送《纽约时报》上出现的新词汇,在不断扩充的词库背后,人们能够看到《纽约时报》的变与不变:不变是指报刊所使用的语言是如何被其风格指南所规范,变则是指报刊在体面、品味和政治等方面的界限演化。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将它看作一种欣赏语言、词语的意义和力量的方式。只要还掌握语言,我们就并非活在一个人的世界里,我们的思考也就还被社会所笼罩。

学书不成

学书不成,学剑不成

《企鹅的忧郁》

企鹅的忧郁
★一个独自生活的男人拯救了一只企鹅的故事,或者,被企鹅拯救。★当代俄语文学新经典。作品被翻译成三十七种语言,在全球六十五个地区出版。★《纽约时报》盛赞“惊心动魄的黑色幽默杰作!”“再怎么铁石心肠的...

疏离的文体,虚构的家庭,与《间谍过家家》对读。「他不期盼尼娜和索尼娅会对他有感情,也不期望自己会对她们产生情感。难道这一切只是在过家家?也许吧,但尼娜似乎很适合,而索尼娅还太小,自然无法理解。大人是她生活中理所当然的存在,而她对自己的爸妈似乎没有任何印象了。也许他该试着爱上尼娜和索尼娅,也让她们爱上他,好让他们这个怪异的组合成为真正的一家人。」

《人口想象与十九世纪城市》

人口想象与十九世纪城市
【内容简介】在这本引人入胜的著作中,尼古拉斯·戴利追踪了19世纪人口大爆炸的文化影响。随着拥挤的巴黎、伦敦、纽约等城市相继经历了类似的转变,一套针对城市生活的、共享的叙事图景在城市居民之间广为流传,...

标题有「人口想象」四字,实际上讨论的是多物种(植物、人口、幽灵、文本、动物)在城市中的汇聚。章一关注自然灾害想象并将火山喷发当作政治不稳定的隐喻,章二讨论人群在「危险的街道」聚集以及侦探作为犯罪抑制者、城市解释者与人群疏散者的角色;章三认为城市扩张、街道改造和人口汇聚创造了维多利亚时期的幽灵体验;章四聚焦城市中出现的大量文本(广告、漫画、报纸)如何影响了视觉再分配;章五引入动物的视角,思考大众消费和广告如何影响了动物消费与整体的生态环境,又如何得到抑制。

秉烛夜游

秉烛夜游,昼短夜长

堆叠大陆

卡牌式的生存和村庄建设游戏,玩家需要不断堆叠卡牌收集食物、修葺建筑、探索世界并与邪恶势力战斗。第一次看到这个游戏时颇有些惊艳,与普通的生存和经营管理类游戏不同,堆叠大陆将所有立体的东西都变成了一张张扁平的卡牌,诙谐的简笔画卡牌弱化了生存游戏的紧张和残酷,而不断解锁并合成新卡牌、赚钱买卡包拆卡包的机制提升了游戏的乐趣。

Steam 上的 Stacklands
《Stacklands》是一款村庄建设游戏,你可以在那里堆叠卡牌以收集食物、修建建筑、并与各种生物战斗。 例如,将“村民”卡牌拖至“浆果灌木”顶部将会生成“浆果”卡牌,村民们可以吃这些浆果卡牌来生存!🃏出好你的卡牌,扩建你的村庄!

后期还可以利用特殊卡牌建设自己的自动生产链,省去大量亲自动手的麻烦,看着堆满屏幕的卡牌分门别类归置整齐,有条不紊地进行生产,心里别提有多舒服了。唯二让人烦恼的是怎么对付强大的女巫,以及时不时会有小怪物突然从「异世界」卡牌跳出来,并开始攻击你的村民、破坏你的村庄、打乱你的牌堆,战斗后的牌桌一片狼藉,颇让人咬牙切齿又无可奈何。

玩物丧志

玩物丧志,岂不美哉

每天一肉鸽,生活乐呵呵。极简的Web端肉鸽游戏,保留肉鸽基本模式的同时也创造了一种真正的一命通关体验:每天只能玩一次,通关或死亡后也不可重试。每轮游戏结束后的确提供了一种与他人比较高低的极简方式,但分数之间的比较似乎并不重要,游戏的核心体验还是在随机迷宫中不断流连,让人回到「苹果」之间的微妙差异。

隐私邮箱、日历、文档、网盘多件套,长处是连上钱包插件就能用(毕竟项目刚上线时主打 Web3 隐私服务,后面 Web3 热潮渐退才摘掉了关键词),不需要和其他身份信息有关联,当隐私邮箱或隐私网盘都很好;坏处是免费版本有点抠门,付费起来又有点贵,让人搞不清楚面向的受众。比起类似业务的标杆 Proton,在开设大量账户的情况下只需要一个私钥就可派生多个公钥地址,如此即可记住全局所有帐号,实在是方便太多。